長久以來,巫蠱、趕尸、占撲、百蟲宴……這些字眼讓湘西充滿了神秘的色彩。
從而讓我們對湘西忽略和遺漏了太多東西:
那些深藏在青山里的神奇密碼:毛古斯、儺戲、梯瑪神歌……
那些浸潤在秀水里的浪漫情懷:沅有芷兮醴有蘭、渡船、楚歌……
那些融入在生活里的日常符號:小背簍、吊腳樓、趕場、酸辣、花布……
那些散落在山水間的村寨古城:里耶、芙蓉鎮(zhèn)、茶峒、勾藍瑤寨、洪江古商城……
那些鐫刻在身體里的“湘西性格”:恰得苦,霸得蠻、堅忍、意氣……
這片至今仍延續(xù)著上古楚風的“獨立星球”,山與水滋養(yǎng)出的“浪漫秘境”,土家族、苗族、侗族的生活和精神家園,那山、那水、那人,“硬核”大湘西遠比你想象的更“勾魂”!
可能在許多人心中,鳳凰就是湘西;而在地圖上,湘西是“土家族苗族自治州”;但在文化地理概念中,“大湘西”是指雪峰山以西的:湘西州、張家界市、懷化市、邵陽市、江華瑤族自治縣等。
湘西真的有趕尸嗎?……真有!
清朝起就有湘西“趕尸”的傳聞,即趕尸人利用“秘術”,將客死異鄉(xiāng)的人的尸體帶回家鄉(xiāng),讓他們入土為安。盡管聽上去有些驚悚,但正如《怒晴湘西》陳玉樓所說,趕尸本質上是中國傳統(tǒng)家文化的體現,為了送死去的故人回家。
“巫術”源自上古時期,主要用于求福、驅災、治病,預測謀劃等事宜。毒蠱本質上也屬于巫術的一種。所謂的“蠱”,是將百只蟲子放在蠱中,不給任何食物,最后吃光了所有的蟲子存活下來的就是“蠱”。
作為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聚居地,湘西的美食,和這塊古老神秘的土地一樣,散發(fā)著迷人的氣息~臘肉、香腸、血粑鴨、百蟲宴、血糍粑、泡菜、苞谷粑、姜糖、米豆腐,每一樣都獨具風味。
“百蟲待客當貴菜,多吃蟲兒才康健。吃過問你香不香,香就明年再來這”……
湘西百蟲宴所有菜色均以蟲子為主,桃花蟲、蜂蛹、蟬猴、竹蟲、水蜈蚣、蚯山子、瓢瓜蟲等等,都是苗家特產菜。
每樣小蟲的制作過程都不一樣,有曬干微炒就能吃的,也有油炸蘸花椒鹽吃的,簡單粗暴,但又格外美味!一般只有過年過節(jié)或是有客人到訪,才會用它來招待客人噢~
而且這些美味蟲子可是有歷史的,據說2000多年前,苗族祖先在遷徙時,條件艱苦沒有東西吃,為了飽腹,只有捉些蟲子吃了,時間久了也就能分辨哪些可以吃,哪些不能吃了。
這百蟲,不僅救活了一個民族,還成為流傳后世的美味佳肴。
這里的大山雖沒有西部群山那樣巍峨,但是山連山,山疊山,曾經令人生畏的荒野和百口莫辯的偏見,為湘西保留了一份原始純真的風貌,一朝出世便有如芙蓉出水華麗轉身……來湘西,爬最美的山,喝最美的酒。
大山里棲居著數不勝數的土家族、苗族、侗族、瑤族等部落村寨。他們與山相守相依,這里是他們生活和精神家園,至今還有很多偏遠的村寨與外界鮮少聯系。
吊腳樓群因山就勢,順坡而建,與世隔絕。四周懸崖峭壁,山路盤旋,寨內古樹參天,石板小徑曲徑通幽,鳥鳴雞犬吠聲清晰可聞,猶如從歷史的畫廊中走出來的一般,安靜、古樸自然。
山孕育出了寨,而水則滋養(yǎng)了湘西的城。清秀沉穩(wěn)的鳳凰古城、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(zhèn)芙蓉鎮(zhèn)、風景優(yōu)美的邊城茶峒等等,既可看到千年前的古意,又能看到日常人間煙火。
湘西是一幀出神入化而又清麗如初的山水畫卷,即使行過很多地方的橋,看過很多次數的云,喝過很多種類的酒,看到這兒的一山一水,仍會心動不已。